您现在的位置: 达州开放大学>> 教学服务>> 特色资源>> 学历教育>>正文内容

学历教育

基层电大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以达州电大为例

摘要:以基层电大中达州电大为例,通过对电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及、特点和时代意义进行分析,来阐述基层电大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所拥有的优势和所面对的现状。并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角度探索总结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策略。从而归纳和概括在电大转型过程中,全新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并强调加强“政府引导、学校办学、企业参与”等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在“互联网+”时代全国电大(开放大学)系统更好地服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  基层电大 就业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加速,新的行业产业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在提高。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也建立了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依托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进入新阶段,对国家贡献和社会发展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在增强。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标准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模式的涵义和其时代特征

产教融合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和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人才质量而与行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产教融合新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的升级和完善。产教融合本质是企业生产和行业教育培训的一体化,是发扬现在工匠精神的新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指明了方向和描绘了新的美好的蓝图。作为以“人才培养合作、技术创新合作、资源共享合作、社会服务合作等多样的形式”的新模式,它是一个具备自我修复和成长能力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创新生态系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政府、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的创新协同体。

2016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办好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12项主要任务,并明确办好开放大学体系提出创新队伍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合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和完善治理结构。

基层电大作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机遇,深化基层电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推进基层电大与上级开放大学一致转型发展,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为特征的新经济繁荣发展,对应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基层电大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针对性。这种新要求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基层电大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发展的背景和优势

(一)基层电大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发展的背景

达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达州电大”)是经达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于2007年10月由原达州广播电视大学、达州财贸学校、达州商贸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达州市粮食干部学校整合而成的一所新型学校,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

达州广播电视大学(达州财贸学校)是达州市最早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一所成人高等学校。是一个集中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职教和社会培训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平台,涵盖了各类教育类型的教育服务机构,是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层电大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优势

近年来,面对各类行业和企业对于人才节能提升的渴求,国家开放大学顺势而为,实施了“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以下简称“助力计划”),并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立体的组织优势和“六网融通”为特征的网络平台载体,把学习中心设置在企业,人才部通过移动学习和不离岗学习,实现技能和学历同步提升。同时,国家开放大学升级和优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和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的带头人。达州电大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这些项目载体,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教育资源服务。

达州电大办学以来,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与台湾宏基纬创、八益驾校等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建立了海尔集团、江苏资通、江苏华硕等多家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基地。为更好适应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和企业、社会人才需求,并经上级同意,达州电大制定了依托达州电大建设达州开放大学和达州社区大学和加强校企合作等“三十个”的方案,并及时启动相关方案的各项前期的调研和教学学习等工作。

当前,随着达州市科教兴市战略的推进,达州电大作为达州市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与其他载体共同推动着达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基层电大产教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从广义来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本质就是一个产业内部业务流程或者几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并慢慢形成新的产业机构的一种过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与区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是和政府、社会、企业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基层电大办学以来一直主动与社会、行业、企业和政府加强联系,了解需求,在人才实习实训、科研建设、文化技能交流等进行着全面互动与融通,归纳如下:

(一)紧跟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争取政府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配置

达州市作为川东重要的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所在地。达州市先后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以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目标,达州市全面践行“通达开放、诚义创新”的城市精神,提出“达州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专家立市的人才战略”、“坚持产教融合,突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职教发展理念和“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大改革创新,激活教育体制机制。”的教育改革思路。”

(二)明确基层电大转型道路和方向,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达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应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人才是“服务创新创业、扶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和建设”智力基础。2012年10月达州市加入全国继续教育城市联盟;2015年,经达州市委市政府同意,达州电大增挂“达州继续教育大学”牌子,履行全市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职能。学校已建成达州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基地、技能鉴定站、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和省级劳务培训基地和建成了学生实训楼国家投资项目。学校通过“农民夜校”的创建,利用电大远程教育资源平台优势,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学习、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开展精品扶贫等工作。

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问题,提出加快建设川渝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和西南职教园区的重大决策,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并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活动。达州电大积极响应政府倡议,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主动与产业园区和企业就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等开展合作,搭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融合沟通渠道。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各类培训项目。

五、基层电大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及其特点

最初的实习基地模式中,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提升和技能提升,企业不参与制定人才提升计划,仅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发挥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与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统筹教育与商业营利组织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推进了校企深度、紧密合作。

职教集团模式是一种以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为主导,基于相同区域或同一行业,职业院校与商业营利组织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校办商业营利组织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师资,与商业营利组织合作兴办新商业营利组织。

六、深化基层电大产教融合实践的建议和思考

(一)优化顶层设计,谋划整体发展

当前,“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引导和推进市级电大系统和县级电大的转型发展,加快筹建达州开放大学。提高现代开放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水平,支撑技术进步和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二)探索推进各类教育方式融合和转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题和保持人才素养不断提高的必然选择。探索市级电大、县级电大共同推进合作机制和探索实践,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展职业证书、技能培训等项目,促进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充分利用电大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有利平台,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等项目,并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技术、使用、资源、认证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引导院校和企业创新探索

车间进校、经营团体校区、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一体化等办学模式改革,定期组织开展对职业院校商业组织和教育服务组织的评估督导,对行之有效的商业组织和教育服务组织办学模式积极进行总结推广,对商业组织和教育服务组织办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职业院校、行业和经营团体给予表彰。

在“互信、互惠、共赢”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基层电大在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争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教育产品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瑞坤,魏保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7):256-257,299

[2]杨姝,谭旭红,张庆华.校企合作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型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3,(22):186-187,192

[3]詹霞.对转型社会下电大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36-18

[4]桑潇.深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新模式[J].中国轻工教育,2013,(03):84-86

[5]张明艳,孙晓飞.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03):74-77